Quantcast
Channel: 微博UDC »惟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

对访谈者的采访:与Steve Portigal的一次对话(第一部分)

$
0
0

无论你是用户研究的新手还是老兵,总有东西需要学习。我们很高兴能够听听用户研究员Maish Nichani和Steve Portigal一起讲述他们对用户访谈的看法。在接下来的两篇文章中,Maish和Steve将会轮流和我们讨论访谈的方方面面。

在Steve Portigal的职业生涯中,他已经采访了好几百人,比如吃早餐的一家人,旅店后勤人员,建筑术,家庭自动化的热衷者(home-automation enthusiasts),放射科医师,信用违约互换的商人,甚至摇滚歌手。他也是Portigal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在那里,Steve指导了几十种产品和服务的改进更新。在他的新书Interview Users: How to uncover Compelling insights中,Steve分享了看似简单却实际很严谨的技巧。

Maish Nichani 是一位UX设计师并且是Pebble Road(一家UX咨询公司)的CEO。他和Steve是好朋友。受到Steve新书的鼓动,他们两人准备深入讨论工作上的一些想法。那我们开始吧!

感谢Steve抽出时间来参与我们的采访!你认为对做用户访谈的新手来说,最难把握的部分是什么?

我觉得他们难以区分“与人交谈”这种日常活动和“用户访谈”之间的差别。有些人直接把访谈当做交谈或聊天,而也有人像“真正的访谈人员”一样去做(比如说,在一张纸上列一连串的问题,念给接受采访的人,但是没有任何互动)。两类都有缺失的地方。所以如果要辨别访谈者是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老兵,就应该去理解他们访谈的方式是否从某些方面借鉴了聊天谈话的技巧,但又有别于之。

如果客户坚持要自己制定研究方法的某些方面,这时你怎么合理的应答?

如果一个客户拿着自己制定好的方法,给到我,并让我以此为纲领去执行,那么这时候我们通常会展开一次交流。当客户需要我们给予反馈和一个推荐的研究方法,他们会写一套计划作为基础。有时,计划制定的不错,我们只是提供一两个修改的建议,看看他们是否能接受。不过我有太多次收到一些客户非常细致的要求,我自己也很不解,于是我们会展开一场交流,更好的了解这些要求背后的原因。毋庸置疑,没人愿意为一个不能产生有效结果的项目买单。所以对预定方法的检验也成了考验双方合作是否愉快的途径之一。

利益相关人(客户)对用户访谈经常性的抱怨是太耗时。当他们要求使用精益型研究(lean research)时,你怎么应对?

当有人对时间安排产生焦虑时,我们就该警醒一下了。不管这个精简的研究过程是不是客户自己制定的,我必须要确保这个过程能够在有限的资源下发现和强调他们的问题。否则,项目就会失败,也没人愿意为这个失败的项目负责。

在我的新书里,我列举了一个典型的“阶段式研究时间表”:

同时,也有一个高度压缩过的时间安排:

我的任务是让用户明白他们应该在选择之间做一个权重的平衡(时间和项目安排之间)。我们给研究投入越多的时间,发现的问题就越复杂,同时对我们得出的结论也越肯定。当然也不一定每次都要无止境的刨根问底。总之客户心中应该记着这个权重的平衡来适当调整项目的时间安排。

在你的书里,你建议访谈人员使用“转化的仪式”(transitional rituals)。这些仪式指什么,他们重要在哪里?

就像我前面说的,访谈不能被当做日常的对话,同样,我们与研究对象相处的时候也不能带着平时处理工作杂事时的情绪。“转化的仪式”帮助访谈人员转换场景,使访谈更加客观(译者注:更具体的解释在这本书里会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买来读,但貌似价格不菲哦:P)对我而言,这其实代表着汇集起研究材料和设备,检查一下是不是文件都齐全,等等。仅此而已。对别人来说,他们也许会提醒自己要专注于研究对象。这种暗示同样帮助他们清空脑中那些“办公室里的事”——要提交的报告,缺席的会议,等等。

你始终在提及访谈中的一个“临界点”,就是当访谈对象从给出简短答案转换为讲故事的时候。你能具体讲讲这个吗?

几乎在所有的访谈中(如果效果良好的话),访谈者都会在某个时刻得到大量信息而不会觉得是一直在使劲从对象身上“榨取”信息。对于某些访谈对象,到这个点只需要30秒;其他的可能需要30分钟,60分钟,或者更多。但这基本上是无法预测的。所以也不是每次访谈我都能感觉到“噢,现在到这个临界点了!”

访谈的完整手抄稿有必要吗?备忘录或者笔记在某些情况下能够胜任吗?

在访谈期间或之前做笔记都会有很多信息不准确的地方。但凭记忆记完整记住每件事是人们力所不及的。所以我们需要音频或视频的记录。最终把这些材料转录成手稿,或者再看一边,这取决于个人,但笔记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访谈记录。

你如何从访谈数据中得到有用的见解?或者说,你怎么让访谈中的洞察成为能够应用于设计的见解?

见解来自于高质量的信息提炼。我习惯在研究(访谈)过程中就和团队讨论一下听到的信息。这样,当我们访谈之后审阅所有的数据时,就会胸有成竹一些。之后呢,我会用两种方法过滤数据:第一个是找那些需要被深入挖掘和理解的方面。第二个是寻找让我感到很有趣的现象。但审阅走查数据也仅仅就是把所有数据单元聚合在一起;当你把数据整理成一个新的集合时,你就会从中发现一些见解。

最后一个问题!设计团队经常需要在公司内部将研究发现的用途推广开来,对于这个方面你有什么建议?

简言之,最好在研究的过程中就去分享发现的东西,而不是当你最终找到所有的“发现”之后再去做。我在自己的演讲里具体提到了这个问题(Championing Contextual Research in your Organizaion)。

就这些了各位!再次感谢Steve和我们分享这些有趣的知识。以下是对Steve观点的总结:

1. 执行一次用户访谈和平时的聊天差异很大。微小的差别导致性质的迥异。
2. 写明方法的研究摘要(客户制定的研究过程)能够让研究员更好的与客户交流并且理解给他们的方法。
3. 研究不能急于求成。时间的投入与结果的好坏是成正比的。
4. 转化的仪式让研究员避免将自己的感受无意中强加给研究对象。
5. 临界点指访谈中的一种理想状态,一种信息自然的倾泻而出的状态。
6. 条件允许时,尽可能记录访谈内容。不要指望记忆或笔记涂鸦。
7. 对数据的见解来自于两个方面:需要被深入理解的数据,和个人认为有趣的数据。

原文地址:http://www.uxbooth.com/articles/interviewing-the-interviewer-part-1-a-chat-with-steve-portigal/

微博UDC原创博文,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订阅 )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